環境部1700萬元空品監測儀器進駐竹北 24小時揪夜間異味

發佈日期:2025/09/11  記者廖雪茹
新竹縣竹北市夜間異味事件引發關注,環境部今天出動斥資1700萬元新採購的「快速質譜儀」空氣品質監測車,由國家環境研究院團隊進駐竹北市水圳森林公園,將與縣府環保局24小時輪班監看,預計監測1週,希望能揪出異味來源。

竹北市自8月下旬2度發生大範圍異味事件,新竹縣政府環保局獲報後立即派員稽查,並向環境部請求協助,立委林思銘、徐欣瑩也邀集環境部等單位至新竹縣勘查、開會,以利掌握異味來源。竹北市公所清潔隊也蒐整民眾回報,透過留言、市長信箱與陳情電話收集的資訊,製成表格與圖資,提供環保主管機關追查。

環境部提供協助包含設置空氣採樣鋼瓶、空氣品質監測車。國家環境研究院副院長巫月春說明,「快速質譜儀」設備主要是利用層析分離的方法,將空氣吸入設備的短暫時間內,以層析區分不同的物種,用質量數來區別,藉以監測一段範圍內的分子量。

竹北市公所主秘陳家緯提到,行前會議中,環境部依據市公所彙整的異味時段與地點資料,並參考8月26日、27日、31日(零星通報)及9月4日的相關紀錄進行分析,研判今天氣候條件與前幾次事件相似,因此特別擇定今日展開監測。由於多數通報集中在竹北東區,經專業團隊初判風向(東南風)飄散路徑後,選定位於水圳公園設點採樣。

縣府環保局空污科長張維升表示,8月26日首度爆發異味,想再追溯污染源的難度高,因此向環境部請求精密儀器的協助。國環院空品監測車預計進駐一週,如異味再次發生,即可對所採樣的空氣做相關的定性分析,以了解是否為特定的化學物種,再據此鎖定使用的事業或是形成的來源,幫助找出污染源。此外,環保局將委請專家學者運用擴散模式科技工具,模擬污染物軌跡,縮小排查範圍,並持續巡查,釐清各類污染物來源的可能性。

資料來源:自由時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