兩次破產到「輕鬆智富」 市場悲觀時進場 逆勢獲利50%

發佈日期:2025/04/30  撰文:游季婕
Chief Papa 曾歷經兩次破產、轉換多條職涯跑道,一度懷疑人生,但他選擇回頭認識自己,找到真正的天賦,最終走上「輕鬆智富」之路。他是怎麼辦到的呢?

你現在的工作做得開心嗎?你知道自己的天賦在哪裡嗎?」這是香港的智富爸爸—張志雲(人稱 Chief Papa)曾經反覆問自己的問題。在成為成功的投資人之前,他的職涯一度充滿光鮮亮麗的標籤—工程背景出身,進入全球頂尖半導體公司德州儀器;後來赴芝加哥商學院攻讀 MBA,畢業後加入麥肯錫(McKinsey & Company)與科爾尼(A.T.Kearney)兩間顧問公司;之後甚至創業成功,公司即將上市。

但這些高成就的經歷,卻無法帶給他內心的滿足。他開始懷疑,為什麼每段工作都無法持久?為什麼即使外在看似成功,自己卻越來越不快樂?

他投入大量金錢與時間上成長課程,但卻越上越迷惘。直到一次課程中,他終於看見問題的本質:「我從來沒有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事。」

他決定重新定義成功,開始探索如何發揮天賦、用對的方法輕鬆賺錢。而投資,正是他發現最適合自己天賦的其中一條。

2 次破產懷疑人生挖掘天賦找到智富之道
Papa 的投資起點在 1993 年的美國,他靠著投入當地房地產市場,搭上當時的牛市列車,穩穩掙下不少錢,這段經歷也讓他對自己的投資能力充滿信心。

回到香港後,他開始進場操作港股,初期表現不錯,直到 1997 年爆發亞洲金融風暴,股市崩跌,他卻誤以為價格越跌越便宜,便不斷加碼抄底,最終賠了個精光。

風暴過後,他返回美國,先後進入麥肯錫與科爾尼擔任顧問,雖然工作體面,卻總覺得不是自己想走的路。

後來他選擇創業,成立一家 Dot Com 公司,正好搭上網路產業的黃金期。因為身處產業核心,他對趨勢充滿信心,但因初期認真創業,所以沒在第一時間參與美股市場。直到 2000 年泡沫破裂,他才開始進場買股,結果卻是越買越跌,再度陷入虧損,第 2 次被市場狠狠修理。

後來他將這些經驗與在自我成長課程中獲得的啟發結合,開始重新認識自己。他意識到,自己擅長的不是預測漲跌,而是觀察市場行為與情緒週期找到進出場點,並搭配基本面研究,挖掘值得長期投資的好股票。

搞懂 9 成人輸錢的原因用情緒週期反向操作賺錢
Papa 認為,要賺錢仍必須參與股市。若只靠勞力賺錢,當你年老體衰,收入便會中斷;但若你投資在會成長的企業,就能持續分享資本成長紅利。他也強調,如果只是想取得平均報酬,投資大盤 ETF 就足夠,但要想跑贏大盤,必須先理解一件事:為什麼 90% 的人在市場裡會輸錢?

他觀察到,投資者常因為「情緒偏差」與「價值認知不足」而做出錯誤決策。

第一個錯誤是:賺小錢就急著跑,賠大錢卻捨不得停損。股價從 10 元漲到 13 元,很多人會滿足於賺 30%;但當股價跌到 8 元、7 元,卻仍不肯認錯,最終賠掉 50%。賺 30%、賠 50%,怎麼可能長期獲利?

解方就是「止損與紀律」。Papa 引用兒子 Rich 的操作方法:只要下跌 5%,不糾結原因,立即止損,避免深度虧損。漲勢中則用移動式停利,把利潤鎖住、放大。

第二個錯誤是:不理解企業價值,看到股價跌就恐慌砍單。Papa 指出,若你知道一家公司價值 10 元,現在股價跌到 3 元,那應該是大買的機會,而不是賣出止損。

因此,他的操作核心就是利用情緒週期進行反向操作,以此市場分為 3 個階段。

-隱身期:極度悲觀,媒體不談股票,聰明錢悄悄進場。
-⑵醒覺期:機構資金開始進場,媒體風向準備轉變。
-狂熱期:散戶搶進,市場過熱,他選擇獲利了結。

掌握「隱身期」逆勢布局中概股 
2023 年全球對中國市場普遍看淡,港股與中概股跌深,市場情緒一面倒。Papa 觀察到政策逐步轉向、市場資金悄悄回流,正是「隱身期」與「醒覺期」交界時機。

他指出,這波中概股熊市特別久,很少熊市長達 4 年。這次的風暴主要從 2019 年以來,中概股歷經中美貿易戰、新冠疫情、俄烏戰爭、監管風暴、恆大爆雷到中概股退市爭議,股價一波波重挫,市場一片看衰,甚至有媒體形容「港股無限期看淡」。但在他看來,這正是情緒最極端、價格最錯殺的時候。

他投資了許多遭嚴重低估的中概股,過去 1 年(截至 2025 年 3 月 28 日),他的報酬率來到約 50%,大幅超越恆生指數 41% 的漲幅。談到現在是否還能投資中概股,他舉例道,阿里巴巴可以對標亞馬遜(Amazon)、百度可以對標字母公司(Alphabet),但價格差距動輒 3~10 倍。這些企業不僅具備長期競爭力,政策扶持也正逐步顯現效力,因此還算在便宜區間。

面對市場的不確定性,Papa 也強調資產配置的重要。他的資產中,有 35% 配置在美股、35% 在中概股、20% 放在黃金與另類資產,同時預留 10% 現金保留靈活性。

Chief Papa 說:「像巴菲特、李嘉誠這些人,90 歲還在學習。」投資不只是賺錢工具,更是觀察世界、認識自己的方式。當你懂得享受學習與修正的過程,財富自然就會來。

資料來源:鉅亨網